|
 |
球蘭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福建民間草藥》
【拼音名】Qiú Lán
【別名】蠟蘭、玉繡球(《廣州植物志》),鐵加杯、金雪球.牛舌黃、石壁梅、金絲葉、繡球葉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大石仙桃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爬巖板、草鞋板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。
【來(lái)源】為蘿藦科植物球蘭的藤莖或葉。全年可采,鮮用或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藤本,有豐富乳汁。莖細(xì),稍肉質(zhì),表面灰黃色,常有不定根。葉對(duì)生,厚而肉質(zhì),卵狀心形至卵狀橢圓形,長(zhǎng)4~9厘米,寬2~6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圓或楔形;脈羽狀?偁钍降膫阈位ㄐ蛞干换ㄈ赓|(zhì),花柄長(zhǎng)2~4厘米,被毛;花萼小,5裂,淡紅色,有毛;花冠白色,裂片5,闊卵形;副花冠5裂,星芒狀,與雄蕊柱合生;雄蕊柱短,花藥粘合,花粉塊黃色,每室1個(gè);心皮2,分離,矩圓狀,花柱2。蓇葖果線形;ㄆ5~6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山谷陰濕處的巖壁上。分布我國(guó)南部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莖、葉含類(lèi)似南美牛奶藤苦甙的球蘭甙 ,葉中含量0.76%。另含谷甾醇、脂肪油。
【性味】 苦,平。 ①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苦,平。 ②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味微甘,性溫,無(wú)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清熱化痰,消腫止痛。治肺熱咳嗽,癰腫,瘰疬,乳婦奶少,關(guān)節(jié)疼痛,睪丸炎。 ①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祛風(fēng)濕,清肝熱,消癰腫。 ②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內(nèi)服化痰止咳,消食去積。外用消腫止痛,跌打接骨,瘰疬(煨鹽)。 ③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補(bǔ)虛弱,催乳。
【用法用量】?jī)?nèi)服:煎湯(不宜久煎),2~3錢(qián)(鮮者1~3兩);或搗汁。外用:搗敷。
【附方】 ①治肺炎或麻疹并發(fā)肺炎:鮮球蘭葉七至八片,冷開(kāi)水洗凈,搗爛絞汁服。(《泉州青草藥》) ②治癰腫初起:球蘭鮮葉一握,加紅糖五錢(qián)(如有紅暈灼痛者,則改加冬蜜一小杯),搗爛,加熱,貼于患處,日換兩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 ③治乳婦奶少:球蘭、地洋參各三錢(qián),生姜三片。燉肉或煮稀飯吃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 ④治風(fēng)濕關(guān)節(jié)痛:球蘭鮮全草四兩,和豬腳(七寸)一只,黃酒四兩,酌加水煎,分二、三次服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 ⑤治睪丸炎:鮮球蘭葉二至三兩。搗爛,水燉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 ⑥治療:鮮球蘭葉。搗爛調(diào)蜜外敷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 ①治療肺炎 取球蘭1兩(小兒每歲2~3葉),搗爛絞汁,調(diào)蜜或水煎服。觀察大葉性肺炎、支氣管肺炎共40余例,證明有較好效果。以對(duì)肺熱喘咳效果最佳,寒痰咳喘效果較差。另有以球蘭葉3~11片和荸薺3~11個(gè),洗凈絞汁或加水煎服。每日2~3次。治療麻疹后期并發(fā)支氣管炎、肺炎9例,多數(shù)服藥1~3日體溫趨向正常。 ②治療乙型腦炎 取鮮球蘭葉適量搗爛絞汁,加30%葡萄糖、0.6%氯仿。1~2歲每次10毫升,5~6歲每次20毫升,10歲以上30毫升,每日3~4次。治療35例,治愈33例,2例無(wú)效(屬偏濕型)。據(jù)觀察,偏濕型病例用藥后可使痰涎分泌增多,須結(jié)合辨證論治,加用其他藥物,才能提高療效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