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天青地白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質問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Tiān Qīnɡ Dì Bái
【別名】毛女兒菜(《質問本草》),清明草(《分類草藥性》),細葉鼠曲草(《植物學大辭典》),父子草;小地羅漢、小葉金雞舌、白招曲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小火草(《四川中藥志》),野清明草(《重慶草藥》),毛水蟻、雷公青、菠蘿草(《湖南藥物志》),葉下白、錦雞舌、白草仔、小白根菊(《閩東本草》),烏云蓋雪、棉花草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
【來源】為菊科植物日本鼠曲草的全草。花后采收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,花時高8~25厘米。莖纖細,多數(shù),叢生,有白色綿毛;咳~呈蓮座狀,線狀倒披針形,長2.5~10厘米,寬4~7毫米,先端鈍,具尖頭,基部窄細,全緣,花后不落,上面綠色或稍有白色綿毛,下面有白色絨毛;莖部葉逐漸短小,線形,長2~2.5厘米,寬2~4毫米。頭狀花序多數(shù),簇生于頂端;苞片3列,暗棕色,外列苞片橢圓形,內列苞片狹長橢圓形;全部為管狀花,棕紅色,長約3.5毫米;外圍數(shù)列,雌性,花冠狹窄如線;中央數(shù)列為兩性花,花冠細長,先端5裂;雄蕊5,聚藥,花藥基部箭形;雌蕊1,柱頭2裂。瘦果橢圓形,長約1毫米,有細點;冠毛1列,纖細租糙;ㄆ4~5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荒地、路旁、田邊、林緣。分布華東、西南各地。
【性味】 甘,涼。 ①《福建民間草藥9:甘,平,無毒。 ②《四川中藥志》:甘淡,微寒,無毒。 ③《重慶草藥》:味澀,性微寒,無毒。
【歸經】 ①《泉州本草》:入肝、小腸二經。 ②《閩東本草》:入肺、肝、脾三經。
【功能主治】 解表,清熱,明目,利尿。治感冒,咳嗽,頭痛,喉痛,目赤翳障,小便熱閉,淋濁,白帶,癰腫,疔瘡。 ①《分類草藥性》:治咽喉火痛,白濁,崩帶。和肝食能明目。 ②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明目益肝,利尿解熱。 ③《廣西中藥志》:治一切眼科內外障,金瘡傷口。 ④《四川中藥志》:治咳嗽痰多,風寒骨節(jié)疼痛。 ⑤《湖南藥物志》:治百日咳,白帶。 ⑥《閩東本草》:祛風解表,化痰止咳。治傷風感冒,頭痛目赤,咳嗽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鮮者1~3兩;或搗汁。外用:搗敷。
【附方】 ①治傷風感冒,咳嗽氣喘,肺癆久咳,目翳,口瘡,疳積:天青地白,水煎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 ②預防中暑:細葉鼠曲草(鮮)一兩。水煎當茶飲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 ③治咽喉熱結作痛;天青地白(鮮)一至二兩。加紅糖、開水燉服。 ④治風火亦眼:天青地白(鮮)二至四兩,冰糖一兩。加開水燉服。 ⑤治煩躁失眠:天青地白(鮮)二至四兩。水煎服,每日二次。 ⑥治小便熱閉不通:天青地白二至四兩。和第二次淘米水搗爛絞汁服。(③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 ⑦治火淋:天青地白,煎水煮耢糟服。(《重慶草藥》) ⑧治小兒黃疸:天青地白(鮮)五錢至一兩。洗凈,搗爛絞汁,入冰糖少許,燉熱溫服,日二次。(《泉州本草》) ⑨治小兒驚風:天青地白(鮮)五至八錢。酌加水煎,沖朱砂服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 ⑩治癰腫以及無名腫毒:天青地白和飯粒,搗爛敷患處。(《泉州本草》) ⑾治乳房紅腫:天青地白,搗爛外敷。(《重慶草藥》) ⑿治疔瘡紅腫:天青地白(鮮)一握。加紅糖搗敷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 ⒀治蛇傷:天青地白(鮮)一握。調豬油搗敷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 |
|
|